唐朝鼎盛的繁华盛世,离不开皇帝的辛勤治理。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,国家安定富强牛千万,百姓安居乐业,开创了被后世誉为“大唐盛世”的辉煌时代。
然而,就是这样一位深爱国家和百姓的君主,却做出了一件令世人震惊的举动——他下令释放了390名囚犯,让他们回家过年,并且与他们达成协议:一年之后必须回到监狱。令人好奇的是,究竟有多少囚犯最终如约归来?
李世民为何做出如此决定?这些囚犯大多都是穷凶极恶的重罪犯,甚至是死刑犯,按理说秋后必然问斩。放他们出去,竟还指望他们能守约回来,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深意?
事实上,李世民的此举是有深刻考量的。无论是唐朝的李世民,还是明朝的朱元璋,二人虽然都是励精图治的帝王,但其皇位都非正统传承。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,联合长孙无忌及多位功臣发动政变,先后除掉了自己的兄弟,迫使父亲退位,才得以登上皇位。
正因为此,他背负了“弑兄逼父”的恶名,成为历史上难以抹去的污点。虽是皇帝,无人敢公然质疑,但这段血腥夺位的过程却深刻刻印在世人心中。
展开剩余87%玄武门之变虽非李世民本意,但他多年征战四方,平定边疆,立下赫赫战功,治军有方,深得民心和军中爱戴。李世民的威望和才干,令他在军政界备受推崇。
然而,正是因为功高震主,他的兄弟们感受到了威胁。李世民曾一度威胁皇帝和皇太子的地位,激起宫廷内多次刺杀阴谋。尽管暗杀屡屡未遂,敌人最终集结兵力,意图在宫外诛杀李世民。幸亏李世民事先得知消息,在城外设伏,一举扭转局势。
这场生死搏斗,使李世民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:成者为王,败者为寇。面对生死存亡,他不得不奋力一搏,最终成功夺取权力,享尽无尚荣耀。
李世民的举动虽充满争议,但也是为了自保。他自幼文武双全,聪明过人,无论是处世智慧还是治国方略,都深受百姓爱戴。登基后,他广纳贤才,礼贤下士,虚心采纳谏言。魏徵在朝上曾劝谏两百余次,李世民皆虚心听取。
正是这份谦逊与智慧,造就了“贞观之治”的盛景。即便如此,他在法制上仍较为严厉,使得文武百官办事时战战兢兢,时刻提防触犯律法。
尽管政治上有诸多成就,玄武门之变却始终成为李世民心头难以释怀的痛。世人虽不敢明言,但私下里仍有人敢于偷偷谈论这段血腥史事,令李世民如鲠在喉,夜夜难眠。
为了缓解心结,李世民希望做些能够赢得百姓赞誉的实事。贞观六年,按照惯例,死刑犯的最终审查文件需呈至皇帝手中,此举被称为“录囚”。
“录囚”制度源于汉代,皇帝和刺史们需审查囚犯案卷,确保证据确凿,杜绝冤假错案,避免滥杀无辜。
在审阅这些重刑犯时,李世民发现有390人面临极刑,这让他深感忧虑。
当时天下一片太平,怎会有如此多重罪犯?他们真都是十恶不赦的恶徒吗?
为验证心中疑虑,李世民亲自前往牢狱探查。牢房阴暗潮湿,鲜少阳光,但皇帝的出现令囚犯们无不敬畏,纷纷跪地不敢直视圣颜。
李世民着重询问一位年长囚犯的情况,逐渐打消了对方的戒心。他细致地了解囚犯的年龄、籍贯、犯罪原因,并让身边官员详细记录。
经过仔细调查,真正罪大恶极、应处死刑的不过29人,远不足总数的十分之一。其余大多罪轻或者情有可原。
许多人因走投无路才犯罪,有的是家中顶梁柱,有的是独子,有的甚至未婚无子。也有因父母重病无钱医治,迫不得已铤而走险。
李世民听闻这些不禁感同身受,对他们深表同情。但死罪不可轻易废除,若随意赦免,只会削弱法律的威严和震慑力。
同时,他也自问:自己弑兄逼父,难道不是最该受刑的人吗?
回到行宫,李世民心怀怜悯,决定给这些囚犯一次机会。于是,他再次来到牢狱,对囚犯们说道:“我可以让你们回家,但期限只有一年,届时必须归来。”
这番话点燃了囚犯们几近熄灭的希望,哪怕只有短短一年,他们也有未了的心愿。
此举需向朝廷报告,释放死刑犯在当时引起巨大争议。许多大臣担忧放人后会扰乱社会治安,反对释放。
李世民总结道:“我放他们一回,是想看看他们是否能改过自新。且罪行多数非十恶不赦,这也是一种恩典,若行得通,将成为佳话。”
皇帝已下决心,将这390名死刑犯释放,允许他们在一年内实现未了心愿:有的要娶妻生子,有的要照顾年迈父母。
一年后,所有囚犯无一缺席地按约归来。
李世民为此深感欣慰,认为此举意义深远:既体现了囚犯的守信,也显示出其宽厚仁慈的君主风范。
他决定赦免他们死罪,说道:“你们都曾‘死过一次’,如今重获新生,往昔过错一笔勾销,未来当好好生活。”
正是因为李世民能够以德服人,而非单靠刑法暴力,才成就了“贞观之治”的盛世。
对这些囚犯而言,这既是重生的机会牛千万,也是李世民心灵的释放。他渴望借此释怀过去,虽然皇位非正统传承,却成为了一个受人尊敬的明君。
发布于:天津市贵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