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 960 年正月,陈桥驿的晨光穿透薄雾,照在赵匡胤身上那件被部下强行披上的黄袍上。但当这位大宋开国皇帝返回开封登基时财惠赚,身上的袍子已换成了赭黄色的龙袍,而非后世想象中纯金般的明黄。
北宋翰林学士陶谷在《清异录》中记载,宋太祖常穿的常服是 “赭黄盘领窄袍,束以玉带”。这种袍子更接近红褐色,而非隋唐皇帝垄断的明黄色。乾德元年(963 年),赵匡胤在太庙祭祖时,穿的是 “通天冠,绛纱袍”—— 一种深红色的祭服,腰间玉带镶嵌着十三枚白玉。
这让前来朝贡的吴越国王钱俶十分困惑。他在汴京见到宋太祖时,特意准备了明黄色的锦缎作为贡品,却被赵匡胤退回,还收到一道口谕:“此色乃禁中专用,卿可自用赭黄。”(《吴越备史》卷四)
钱俶的困惑并非个例。唐代阎立本《步辇图》里,唐太宗穿的是明黄常服;五代后唐闵帝李从厚的画像中,龙袍也是明亮的黄色。为何到了宋朝,皇帝反而褪去了最尊贵的黄色?
《宋史・舆服志》给出了答案:“宋因唐制,天子常服赤黄、浅黄袍衫,玉带。” 这里的 “赤黄” 即赭黄色,比明黄更深沉。宋太祖特意下旨:“禁士庶服赤黄”,却保留了明黄色的穿着自由 —— 直到宋仁宗庆历八年(1048 年),才有限制民间穿明黄的记载。
展开剩余88%这种刻意的色彩退让,在北宋初年的朝堂上形成了独特景象。淳化五年(994 年),成都知府张咏入朝述职,看到宋太宗穿着浅黄袍子与大臣议事,而阶下侍立的翰林学士们穿着绯红官服,竟比皇帝的常服更显鲜亮。这位以刚直闻名的大臣忍不住上书:“陛下龙袍宜用正黄,以别臣下。”(《宋史・张咏传》)
宋太宗的回复耐人寻味:“朕与卿等共治天下,何需以服色别尊卑?”
从 “朕” 到 “官家” 的称谓革命乾德二年(964 年)的某个早朝,新科进士吕蒙正被宋太祖点名提问。当这位未来的宰相紧张地抬头时,听到的不是预期中的 “朕”,而是更平易的称呼:“官家以为,边境之事当如何处置?”(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五)
这声 “官家” 让吕蒙正愣了片刻。他自幼读《史记》,深知秦始皇规定 “天子自称曰朕”,汉唐皇帝无不遵循。但眼前的大宋天子,却像寻常官员般自称 “官家”。
这个称谓的源头可追溯到曹魏。《三国志・魏志》记载,蒋济曾上疏:“三皇官天下,五帝家天下,故兼称之,谓之官家。” 宋太祖显然对这个说法情有独钟。建隆三年(962 年),他在太庙祭祖时对侍臣说:“朕虽起于寒微,然今为天子,当以三皇五帝为法,故自称官家。”(《涑水记闻》卷一)
这种称谓革命在宋太宗时期得到强化。太平兴国八年(983 年),布衣蔡州人赵昌言上书言事,文中直称 “官家” 而未用 “陛下”,朝臣皆以为不敬。宋太宗却笑道:“此人敢以‘官家’称朕,可见其心直,不事虚礼。”(《宋史・赵昌言传》)
更令人称奇的是,宋朝皇帝不仅自称 “官家”,还允许臣下如此称呼。南宋李心传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记载,绍兴七年(1137 年),岳飞面见宋高宗时直言:“官家若欲恢复中原,当早定方略。” 这种在其他朝代可能被视为大不敬的对话,在宋朝却是常态。
杯酒释兵权背后的服饰政治学建隆二年(961 年)的那场著名酒会,除了解除将领兵权,还有个被忽视的细节:宋太祖特意换下龙袍,穿着与石守信等将领同款的紫色窄袍。《宋史・石守信传》记载,当太祖说 “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” 时,石守信等人看到的,是一个穿着与自己相似服饰的 “同僚”,而非高高在上的天子。
这种服饰选择暗藏深意。唐代皇帝的十二章纹龙袍有严格等级:日、月、星辰、山、龙、华虫、宗彝、藻、火、粉米、黼、黻,缺一不可。而宋太祖的常服只保留了龙纹和山纹,且龙纹仅绣在两肩,数量也从唐代的十二条减为六条。
乾德元年(963 年),宋太祖命翰林学士窦仪修订《衣服令》,特别规定:“天子常服,盘领窄袖,袍长至足,赭黄或浅黄,绣龙纹于肩背,玉带。”(《宋史・舆服志》)与唐代相比,最大的变化是去除了象征 “君权神授” 的日、月、星辰纹,增加了代表稳重的山纹。
这种改动在开宝九年(976 年)得到验证。那年冬天,宋太祖病重,弟弟赵光义入宫探视。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记载,赵光义看到哥哥床头的龙袍,发现 “其纹仅存肩背,无日月之象”。后来成为宋太宗的赵光义,更是将龙纹数量减为四条,只绣在袍摆。
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服饰密码庆历三年(1043 年),范仲淹推行新政时,曾在朝堂上与宋仁宗发生争执。当这位名臣激动地挥舞笏板时,不小心蹭到了皇帝的袍角,竟发现那所谓的 “龙袍” 竟是用普通的蜀锦织成,而非想象中的金线刺绣。
“官家龙袍何以如此素净?” 范仲淹事后愧疚地问。宋仁宗笑着解开玉带:“此袍已穿三年,蜀锦虽贱,然能蔽体即可。”(《宋史・仁宗纪》)
这段对话揭示了宋朝皇帝服饰的另一个特点:材质朴素。《宋会要辑稿・舆服》记载,宋太祖的常服 “止用蜀锦,无金绣”,宋太宗更是规定 “非郊祀大典,不得用金银饰”。相比之下,唐代宗一件常服就用了 “金线五百两”(《旧唐书・食货志》)。
这种朴素背后是深刻的政治哲学。宋太祖曾对宰相赵普说:“五代帝王,多以奢糜失天下。朕今用常服,示与臣下无异,庶几上下相安。”(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三)他甚至命人将唐代的十二章纹龙袍图样藏于秘府,只在祭天时偶尔使用。
熙宁四年(1071 年),王安石变法遇到阻力,宋神宗在延和殿召集群臣辩论。当保守派大臣文彦博指责变法 “违逆天意” 时,年轻的皇帝掀起自己的袍角:“卿观此袍,与卿之绯袍何异?皆为民也。”(《宋史・文彦博传》)
官家称谓里的权力智慧元丰八年(1085 年),宋哲宗继位时年仅十岁。在垂帘听政的高太后教导下,这位小皇帝最早学会的不是 “朕”,而是 “官家”。元祐三年(1088 年),辽国使者见哲宗时,听到的仍是稚气未脱的 “官家” 自称(《宋史・哲宗纪》)。
这个称谓在处理敏感问题时展现出独特优势。靖康之变后,宋高宗在应天府登基。面对残破的江山,他在即位诏书中写道:“官家不德,致有靖康之祸。”(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卷五)这种自责若用 “朕” 字,反而显得虚伪。
南宋李心传在《建炎以来朝野杂记》中统计,宋朝皇帝在日常对话中用 “官家” 的频率是 “朕” 的 23 倍,正式诏书里 “官家” 的出现次数也远超 “朕”。尤其在与百姓相关的诏令中,几乎全用 “官家” 自称。
绍兴十一年(1141 年),岳飞被冤杀前,狱卒曾听到这位名将感叹:“吾皇自称官家,却行此昏聩之事,何以对天下?”(《宋史・岳飞传》)这句质问恰恰说明,“官家” 称谓在民间已形成 “亲民” 的固定印象,一旦皇帝行为相悖,就会引发更强的舆论反弹。
黄色龙袍的短暂回归绍熙五年(1194 年),宋宁宗继位时,权臣韩侂胄为彰显权威,强行恢复了明黄色龙袍。但这件绣满十二条金龙的袍子,只在登基大典上穿了一次就被封存。《宋史・宁宗纪》记载,这位皇帝私下对近侍说:“此袍如枷锁,不如赭黄袍自在。”
嘉定元年(1208 年),韩侂胄倒台后,新宰相史弥远奏请:“仍依祖宗旧制,以赭黄为常服,称官家。” 宋宁宗立即准奏,甚至将那件明黄龙袍熔铸成铜钱,“以助军饷”(《宋会要辑稿・舆服》)。
这次短暂的复辟印证了宋朝皇帝对传统的坚守。从宋太祖到宋理宗,15 位皇帝中,只有宋钦宗在靖康元年(1126 年)短暂使用过 “朕” 自称,却很快在李纲等大臣劝谏下改回 “官家”。《三朝北盟会编》记载,当金人使者听到宋钦宗自称 “朕” 时,竟惊讶地问:“南朝天子何以学北国称谓?”
服饰与称谓里的大宋国运德祐二年(1276 年),元军攻入临安时,五岁的宋恭帝正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赭黄袍子,坐在龙椅上。当元将伯颜见到这位末代皇帝时,听到的仍是奶声奶气的 “官家” 自称。
“此乃南朝天子?” 伯颜后来在给忽必烈的奏章中写道,“衣赭黄,无龙纹,自称官家,与臣下无异。”(《元史・伯颜传》)
这段记载为宋朝皇帝的服饰与称谓传统画上了句号。从 960 年到 1276 年,316 年间,宋朝皇帝始终坚持着不同于历代的做法:不用明黄、少称朕、多自称官家。
这种选择背后,是宋太祖对五代乱局的反思。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记载,他曾对子孙留下遗训:“勿以天子自居,当以官家自处。盖三皇官天下,五帝家天下,朕兼有之,故以为称。”
从历史效果看,这种做法确实造就了独特的政治生态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:“宋朝是最接近现代的古代王朝,其皇帝的平民化形象尤为可贵。” 当其他朝代用服饰和称谓强化皇权时,宋朝皇帝却主动卸下了部分威仪,换来了士大夫阶层的真心拥护。
绍兴年间,名将韩世忠曾问宋高宗:“官家何以得天下士心?” 宋高宗指着身上的赭黄袍子笑道:“吾与士大夫,皆着此袍也。”(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卷一一七)这句简单的回答,或许正是对宋朝皇帝服饰与称谓之谜的最佳注解。
历史文献中的佐证 《宋史・舆服志》:详细记载了宋朝皇帝服饰制度,明确 “天子常服赤黄、浅黄袍衫”,与唐代的明黄制度形成对比。 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:收录了大量宋朝皇帝自称 “官家” 的对话,如宋太祖对吕蒙正、宋太宗对赵昌言等记载。 《涑水记闻》:司马光所著笔记,记录了宋太祖解释自称 “官家” 的由来:“当以三皇五帝为法”。 《宋会要辑稿・舆服》:记载了宋朝皇帝服饰的材质规定,如 “止用蜀锦,无金绣” 等细节。 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:李心传所著,记录了南宋皇帝延续 “官家” 称谓的情况,包括宋高宗与岳飞、韩世忠的对话。 《三朝北盟会编》:记载了宋钦宗短暂使用 “朕” 自称及后续改回 “官家” 的经过。 《元史・伯颜传》:从元朝将领视角,记录了宋恭帝的服饰与自称,成为宋朝这一传统的终结见证。这些文献相互印证财惠赚,共同勾勒出宋朝皇帝独特的形象塑造:用赭黄替代明黄,以 “官家” 消解 “朕” 的独尊,在服饰与称谓的细节中,践行着 “与士大夫共治天下” 的政治理念。这种看似反常的做法,恰恰体现了宋代政治文明的独特智慧,也为中国帝制时代留下了一抹别样的色彩。
发布于:山东省贵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