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社北京7月2日电 题:强化科技创新支撑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发展——民进中央开展2025年度重点考察调研股配所
新华社记者张浩然
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“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,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,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,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,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、传统动能焕新升级”。
日前,受中共中央委托,民进中央围绕“强化科技创新支撑,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发展”,在河南、山东开展了2025年度重点考察调研。考察调研由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、常务副主席朱永新分别带队。
大河之南,奋楫笃行。
近年来,河南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、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股配所,培育形成了新型材料等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智能终端、新能源汽车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链,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。
企业推进数字化、智能化改造成效如何?还有哪些困难?位于平顶山市的河南双鹤华利药业有限公司,近年来强化数智技术赋能,塑瓶直软共线生产线生产速度达到800瓶/分钟,生产效率大幅提升。
调研组与公司负责人交流后发现,在取得成效的同时,公司也面临改造门槛高、前期投入大、回报周期长等压力和挑战。“政府、市场和企业三方面应共同发力破局,建设完善数智化基础设施,搭建共性、关键技术平台,多方协同形成合力为企业转型升级赋能减负。”调研组建议。
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齿轮箱轴承智能工厂,从设计、选材、生产到交货,已全流程实现数字赋能。
从风电轴承到机器人轴承,调研组了解到,紧盯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、发力高端轴承研发、成功改制、数智赋能,是洛轴这家老企业焕发生机,实现扭亏为盈并不断创新蝶变的关键,这些经验值得提炼推广。
走进位于郑州市的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总装车间股配所,只见一台大直径硬岩掘进机正在进行装配。
“企业出口占比有多少”“盾构机的作业数据是自动实时上传吗”“实验室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有多少”……调研组看得仔细、问得具体。
从郑州大学到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,再到龙门实验室,调研组来到高校、科研院所等地,详细了解前沿科研成果、推广应用进展及运行模式。
调研组发现,初步实现降本、提质、增效,让一些传统制造企业尝到了转型的甜头,但在数实融合方面仍有所欠缺,新技术赋能还有待加强。与此同时,新产品、新技术、新装备研制出来后,面临市场验证难、用户顾虑多、推广成本高等瓶颈。对此,河南专门出台针对企业研制首台(套)重大技术装备的奖励政策,对应的奖励最高可达500万元,助力企业产品推广。
“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需科学把握两者关系,关注技术要素在其中的作用。”在调研组看来,这一融合过程既要面向科技界,促进理论与技术的联系,形成科技合力,提高技术的先进性;又要面向产业界,促进技术与其他生产要素融合,保障技术所需的人才、经费、管理等条件。
“河南要发挥‘大省作用’,勇于‘挑起大梁’,坚持高质量发展,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,着力构建具有河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。”调研组建议,在转型中要发挥好重点区域、重点行业、重点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,要搭建更多面向企业的中试平台,围绕创新人才的需求来配置资源,同时应扩大转型成果,从效率提升到效益提升,破解部分中小企业不想转、不会转、不敢转的难题。
齐鲁大地,创新涌动。
在青岛,双星集团三次创新,从“给人做鞋”转向“给车做鞋”,老国企重焕生机;在泰安,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聚焦高端化、低成本,推动细分产品研发创新不断突破;在济南,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集成开发出“小、轻、快、准”的数字化工具箱,协助一批中小企业转型发展……
在山东,调研组走进不同企业,听介绍、看产品、提问题,进一步了解他们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、加强科技创新、推动自主研发等方面的成果和面临的瓶颈。
“山东在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、发展新质生产力、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大有可为。”调研组建议,对于企业,特别是中小企业而言,数字化、智能化的转型还需更多政策支持,应加快培育一批既懂行业又懂数字化的服务商,培育一批既懂产业技术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,做好供需双方的衔接和牵引,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,也为新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提供市场空间。
在两个省,调研组分别召开座谈会,深入了解两地在强化科技创新支撑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发展中强化创新成果供给、强化数智技术赋能、推进清洁低碳变革、强化政策支持保障等方面的情况。
为更好完成今年的重点考察调研,民进29个省级组织及民进中央相关专委会也开展了同步调研,同题共答、同向发力。目前,民进中央调研组已综合全国范围内收集的情况、形成了调研报告,并向中共中央提交了书面建议,努力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。(完)
贵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